活血化瘀法治疗炎症的原理及意义
中医活血化瘀法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的作用机制,用以治疗血瘀证,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黄帝内经》记载的“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已成为后世活血化瘀治则的基础。历代医家对此法有深刻的认识,取得了的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炎症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症状和过程,是血瘀证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医临床上对急慢性炎症采用活血化瘀法,疗效很好。
一、炎症反应的病理机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性炎症的病理机制主要表现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即血流量和血管口径的改变。炎症发生即可表现为细动脉短暂收缩,持续数秒钟,然后发生细动脉扩张,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继而增加,使局部血流加快,局部发红发热;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到血管外,导致血管内红细胞浓集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最后在扩张的小血管内挤满红细胞,成为血液停滞,同时有白细胞游出。
2、血管通透性增加:
当炎症发生时,一些化学递质如组胺、白细胞三烯、缓激肽和神经肽等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使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发生收缩,并在血管内皮细胞间出现缝隙,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以及缺氧和某些亚致死性损伤也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骨架重构,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收缩,也使得血管通透性增高。此外,尚有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存在的囊泡性细胞器相互连接形成的穿胞通道所显示的穿胞作用,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而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时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坏死脱落,发生迅速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液停滞。
3、白细胞的吞噬和免疫作用: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白细胞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的游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游离出的白细胞在炎症局部可发挥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白细胞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及其组织碎片的功能,以发挥吞噬作用;而发挥免疫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4、炎症递质的凝血系统作用:
血浆中激肽系统的最终产物是缓激肽,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第XII因子和胶原、基底膜接触可被激活,它的一个片断XIIa具有使血浆中的前激肽酶转变成激肽释放酶,而激肽释放酶可使高分子量的激肽原裂解成缓激肽。第XII因子接触到胶原、基底膜,或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而激活血小板,此时第XII因子被激活并形成XIIa因子而启动一系列凝血过程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二、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炎症,临床上已取得显著疗效。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机制是多方面的,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对血液流变性、血液微循环、血液凝固性、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等诸方面产生影响。
1、改善血液流变性:
活血化瘀药物能够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改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实验证明破血类药物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较强。
2、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活血化瘀药物可使血流加速,促使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多,改善微循环;并可增加毛细血管张力,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组织的耐缺氧和抗损伤能力。有研究认为丹参可使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加快,并使聚集的血细胞解聚,加速血流,使微循环得以改善,而且川芎、红花、莪术、当归和川芎嗪等均有此作用。
3、抗凝、抗栓、促纤溶和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
炎症反应的特征是高凝、高聚和纤溶活性降低。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比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调节前列环素(PGI2)与血栓素(TXA2)的动态平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并对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促进纤溶酶原系统激活,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可明显抗凝,促进纤溶系统活性,预防和溶解血栓;又如银杏内酯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由于血小板活化因子与炎症、过敏和免疫反应有密切联系,因而银杏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有关系。
4、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有研究发现,当归、川芎、桃仁、芍药、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分别具有抑制免疫抗体产生和对抗机体形成细胞抑制作用、抗变态反应炎症作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实验研究证明,当归、山萸肉、黄芪等能显著促进抗原结合细胞数量增加,而桃仁、红花、白花蛇舌草等则具有抑制作用,说明活血化瘀药物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1]。
5、抑制病原微生物:
活血化瘀药物的抗炎作用还与其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有关,比如川芎、赤芍、丹参等对各种肠道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又如赤芍、川芎、丹皮、紫草及大黄等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病种不断出现,探求疾病的多种治疗途径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增加对疾病治疗的选择多样性。从古至今,中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愈了无数患者特别是疑难杂症。本文旨在运用此方法做理论方面的设想,进而得出初步认识,并不断地投入临床以实践其临床意义,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文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阮成伟。
参考文献:
[1] 陈泽乃. 药用植物中抗血小板血化因子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1993, 18(6): 323.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