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血瘀证与患者血小板升高及晨僵症状的关联性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病因不明,与HLA-B27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腰脊疼痛、两胯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弯曲变形甚至强直僵硬为临床特点。中医学虽无AS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痹证、肾痹、骨痹、大偻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AS血瘀证与患者血小板升高及晨僵症状具有高度关联性,下文主要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改变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血瘀与AS的病因病机

痹者,闭也,血脉闭塞不通也。焦树德[1]认为肾督阳虚是本病的内因,寒邪入侵是其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发病。冯兴华[2]提出本病以肾督亏虚为本,湿热痹阻为标,血瘀存在于疾病各个发展阶段。朱良春[3]则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肾督阳虚、寒湿瘀阻,或肾督阴亏、湿热瘀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陈湘君[4]认为本病为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外感寒邪,内寒与外寒相合,寒性凝滞,凝痰成瘀而致脊柱疼痛僵硬,强直变形。阎小萍[5]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肾督阳气不足复因风、寒、湿三邪深侵肾督,内外合邪而致。由上所述,可见近代医家大多认为AS是由内因如肾虚、督亏,以及外因如寒、湿、热共同作用所导致,而这两者又可导致血瘀的产生,成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又可作为其病理产物贯穿疾病始终。

二、AS血瘀证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现代医学微循环理论对AS血瘀证的大量研究[6-7]表明,中医血瘀与西医的微循环障碍、中医活血化瘀法与西医改善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均为密切,说明AS血瘀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微循环障碍。而AS血液流变学的相关研究[8]亦表明,AS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陈可冀[9]认为所有AS血瘀证患者,从宏观血液流变学上看,可表现为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管壁压力和微血管驰张度的异常;而从微观血液流变学上看,则可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与血小板表面电荷水平、白细胞流变性的异常,并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高。金忠棋[10]研究发现,AS患者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比正常人群明显增加,说明AS患者疼痛发作期间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三、AS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升高及晨僵症状明显

刘建中[11]报道,AS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PLT)水平明显高于AS稳定期患者及正常人群。杨壮立[12]研究发现,血小板升高AS患者的晨僵时间明显长于血小板正常的AS患者,并且血小板升高与AS炎症活动的多项指标变化相一致,这种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与AS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活化有关。王俊祥[13]报道AS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显著高于AS缓解期患者及正常人群,而平均血小板体积则显著低于AS缓解期患者及正常人群,且血小板与血沉、C反应蛋白和补体C3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由此可见,血小板参数与AS病情活动性高度相关,因而可作为评价AS病情活动性的实验室指标。

四、活血化瘀可改善AS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症状

中医活血化瘀法具有舒通血脉、祛除淤血的作用,用以治疗AS血瘀证是祖国医学的一大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而关于活血化瘀的现代研究[14]亦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使血流加速,使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多,改善微循环;亦能够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改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刘燕池[15]研究证明,破血类药物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强;使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血小板黏附功能及聚集功能降低。由此可见,活血化瘀治法能通过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影响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等多方面,从而改善AS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症状。

本文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马晓娟、刘宏潇、付娇。

参考文献:

[1] 焦树德.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上)[J]. 江苏中医药, 2003, 24(1): 1.

[2] 刘宏潇. 冯兴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 中医杂志, 2004, 45(7): 495-496.

[3] 朱建华, 朱婉华.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治[J]. 江苏中医, 1992, 13(11): 21.

[4] 王政, 陈湘君. 陈湘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27(5): 36.

[5] 阎小萍. 强直性脊柱炎[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93-95.

[6] 朱建红, 朱起贵. 中医对微循环的若干认识[J]. 微循环学杂志, 2002, 12(2): 41-43.

[7] 田牛, 李玉珍, 李育英. 血瘀证的微循环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4): 248-249.

[8] 胡永红, 赖先阳, 杨芙蓉, 等.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 2002, 12(4): 61-62.

[9] 陈可冀, 马晓昌. 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7): 487.

[10] 金忠棋, 周君富, 周游, 等.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 中国骨伤, 2000, 13(10): 588.

[11] 刘建中, 刘艳芳, 窦丽娟, 等. 强直性脊柱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临床荟萃, 2000, 15(7): 326.

[12] 杨壮立, 古洁若, 李天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升高的临床意义[J]. 海南医学, 2008, 19(6): 58.

[13] 王俊祥, 顾光, 陈海英, 等. 血小板参数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J]. 河北医药, 2008, 30(4): 472.

[14] 阮成伟. 对活血化瘀法治疗炎症的认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3): 354-355.

[15] 刘燕池, 雷顺群.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4: 339-340.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