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胃肠道损害的原因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胃肠道损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烧心、腹泻或便质稀、腹痛等,且症状时轻时重,不易察觉。其形成原因主要为AS患者固有的肠道炎症及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长期患病后情志抑郁、神经失调导致的胃肠功能受损。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眼、心、肺及肾脏的报道较常见,而涉及胃肠道损害的报道则比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AS与胃肠道损害的直接相关程度低,且表现出的症状轻微,甚至仅存在病理上的改变而没有临床症状。此外,多数AS患者是由于长期服用药物或情志抑郁引起的胃肠道损伤,在停用药物或症状好转后,其症状也相应减轻或消失,因而临床上很难将胃肠道损伤与AS直接相关联。笔者将上述类型的患者辨证为脾胃虚弱型AS[1]。因而认清导致AS胃肠道损害的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或预防是相当重要的。

一、胃肠道炎症引发AS

人体内肠道炎症及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肠道通透性增加,使得肠道某些细菌抗原成分与宿主HLA-B27存在分子模拟,由此产生交叉免疫反应是造成AS发病的基础,这是持有“分子模拟学说”学者的AS发病观。刘毅等[2]的研究结果证实,AS患者的肠道有明显的非特异性炎症改变,其中伴随腹泻等肠道症状者为27.3%;但同时又发现这类AS患者的肠道炎症多数为无症状性的,且肠道炎症程度与其AS病程及关节破坏程度无相关。

而姚中强[3]关于肠黏膜免疫方面的研究证实,共刺激因子CD80在肠道的表达与AS的病情活动性有关,并通过实验证实了AS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增强,推测肠道免疫激活可能导致了系统免疫激活,从而导致AS发病。姚氏的研究虽然没有列举肠道的症状,但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局部免疫紊乱必然会引起腹泻或便质稀、轻微腹痛等症状的出现。从以上研究可以证实,肠道的损伤可能成为AS发病的诱因,这与临床见到的部分AS患者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是相吻合的,只是其胃肠道症状轻微或是在AS缓解期而未受到重视。

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目前,用于治疗AS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效果显著,仍是治疗AS较为常用的药物。最近的研究显示,65~83%的AS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4]。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而非甾体抗炎药通常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两类。

其中,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同时抑制人体内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众所周知,存在于正常胃黏膜中的COX-1催化产生的前列腺素E2(PGE2)具有促进胃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长期应用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会对胃、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害。症状轻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嗳酸、恶心、呕吐、腹泻等,约在25%的人群中发生;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5]。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理论上较少抑制正常胃黏膜中的COX-1,能够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但其实际效果仍有不同结论,部分患者仍有胃肠道反应。此外,AS是一种慢性病,大部分患者必须长期服药或联合用药,从而使胃肠道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

三、长期患病后情志抑郁及神经失调导致的胃肠功能受损

AS疼痛较重,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关节致畸率高,极易引起患者的心理波动,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志变化,并且这种状态有可能长期存在。中医学认为,一般的、短暂的情绪变化是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但过度的、长时间的情志异常则可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别是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影响中焦脾胃功能,主要表现为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可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至泄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现代研究证实,胃肠运动除了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进行调节外,还至少有20种脑肠肽从中枢、外周神经调节着胃肠的运动功能。而精神紧张、精神过于集中不仅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并且也有可能直接作用于肠神经,使得脑肠肽及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导致不思饮食、纳食减少等不良症状。

四、小结

综上所述,AS不仅直接与胃肠道的炎症和黏膜免疫有关,而且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患者情志抑郁、神经失调等因素均可导致胃肠道损害。如果胃肠道损害在停药后仍不能缓解,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治疗或预防。临床有很多兼顾脾胃之法,包括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疗法等,但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药物仍需要通过胃肠吸收,如果胃肠功能已然受损,则取效甚微。现代医学正在探索将药物通过透皮技术外用,达到其治疗目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中医学完全可以通过针刺、灸疗、贴敷等外治法调整脾胃功能,这将对临床AS的综合治疗大有裨益。

本文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强直性脊柱炎督灸治疗中心鲁士友,山东中医药大学杨继国。

参考文献:

[1] 鲁士友, 杨继国. 强直性脊柱炎脾胃虚弱型病因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 2009, 28(2): 85.

[2] 刘毅, 蔡醒华. 肠道炎症及细菌感染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J]. 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4(5): 337-338.

[3] 姚中强, 吴启富. 共刺激因子CD80在强直性脊柱炎肠道的表达[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9, 3(4): 205-207.

[4] 黄烽. 应重视非甾体抗炎药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价值[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6: 1.

[5] 李瑜元. 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黏膜损害[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 12(1): 53.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