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体式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本文根据笔者周围病友和自身7年病史的感受和总结,运用病友访谈及实证、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回旋等较为安全的瑜伽体式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分析,着重阐述其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脊柱的自主运动、关节活动度、肌力、耐力、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等运动功能康复的重要意义,以形成瑜伽可作为AS患者的体育康复手段的初步认知,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及脊柱关节,可逐渐自下而上累及整个脊柱,最后导致脊柱弯曲、僵直并失去功能[1]。随着病情进展,还可侵犯髋、膝等外周关节,并对眼、肾、肺、心脏、神经等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本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物理疗法体育疗法等,而利用体育康复手段作为AS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专家特别予以关注的领域。

康复是现代人类医疗卫生事业四大领域之一(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是配合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后的重要恢复手段和方法。体育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运动疗法的发展与延伸,是运用体育的手段和各种运动的方法,借以治疗疾病与损伤,预防并发症,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功能全面恢复,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2]。近年来,瑜伽作为一种体育康复手段逐渐进入到AS的治疗过程之中。

一、瑜伽体式的来源和对脊柱的广泛功效

瑜伽(Yoga)起源于古印度,是一种时下流行且有效的健身运动,主要由体式、呼吸和冥想三部分构成。瑜伽体式通常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形态(下犬式、骆驼式、树式等)、日常生活(拜日式、婴儿式等),以及对瑜伽故事中神明的尊重或纪念(神猴哈努曼式、勇士式等)[3]。瑜伽特别着重人的脊柱健康,通过模仿动物的姿态,锻炼人的脊椎、肌肉、韧带、关节,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和弹性,促进经络疏通、改善系统循环,从而达到全面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4]。

二、脊柱的解剖学形态和运动形式

运动解剖学中,脊柱的骨组织与软组织相互交替,椎骨正常情况下处于被动静止状态,而椎间盘、平面关节以及韧带则是主动和动态的,它们通过微妙的运动来平衡脊柱承受的张力与压力,这种结构是为了满足稳定性与可塑性的双重要求而形成的,因而脊柱可以完成前屈、后伸、侧屈和回旋等运动类型。

但是,AS患者从骶髂关节到颈椎,因整个中轴关节持续的炎症和椎体病变,使得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也相应受疼痛保护机制的影响,导致患者倾向于尽量减少刺激组织疼痛,长期以往则使整个脊柱的关节活动度以及相关的肌力、耐力、柔韧性、平衡性等功能整体下降,导致身体形态异变,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那么,瑜伽作为AS患者的一种体育康复手段,目的便是改善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回旋等运动现状,提升脊柱的力量、柔韧性和平衡性,以及全身的协调性。然而AS患者的脊柱前屈畸形往往是其身体形态最终体现,因此在瑜伽练习的过程中,每完成一个脊柱前屈体式,可立即用相应的脊柱后伸体式做反向牵张。

三、瑜伽体式对脊柱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1、脊柱前屈、后伸体式:

在众多瑜伽体式之中,仰卧式和俯卧式的身体重心较低,对于AS患者比较安全。一般来说,仰卧式只可做脊柱前屈体式,俯卧式只可做脊柱后伸体式。脊柱后伸体式中相对安全的体式也较多,然而鱼式却是仰卧式里脊柱后伸体式的特例。由于AS患者对于脊柱的知觉降低,在最初完成鱼式时,可能体会不到脊柱下方出现的空隙,那么可以选择降阶的方式,比如在脊柱下方置物或用肘部支撑来协助完成。鱼式是脊柱后伸体式的极好体现,而跪式的猫式则是脊柱前屈体式和后伸体式这两种反向运动的综合表达。此外,俯卧式里的蝗虫式眼镜蛇式也是较为安全的脊柱后伸体式,其中眼镜蛇式的手臂支撑对于脊柱后伸的程度起到了极好的控制,而且相对稳定。这几种安全性较高的脊柱前屈、后伸体式适合初期练习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长久练习之后能逐渐提升脊柱各段的力量(详见下图)。

而后,可尝试俯卧式的弓式、站式的勇士一式,以及手臂支撑式的后仰支撑式上犬式轮式。其中轮式是完全的脊柱后伸体式,脊柱深层伸肌即棘间肌、横突间肌、回旋肌、多肋肌、横突棘肌等均能充分调动。此外,还有一些脊柱后伸体式对于AS患者有较大的难度和不稳定因素,因此不建议练习,包括站式的舞王式,坐式的神猴哈努曼式和跪式的骆驼式等(详见下图)。

考虑到AS患者关节的活动度以及全身力量、柔韧度等各方面的情况,建议每完成一个脊柱后伸体式,立即用相应的脊柱前屈体式做反向牵张。婴儿式是最经典、最充分的脊柱前屈体式,此外还可选用宽腿站立前屈式加强侧伸展式双腿加强背部伸展式等简单安全的脊柱前屈体式。经过长久练习,脊柱及其周围组织、脏腑器官在一伸一屈之间获得明显改善,全身力量、柔韧性及平衡性也显著提升,全身协调性也能有加强(详见下图)。

2、脊柱侧屈体式:

在众多瑜伽体式之中,脊柱的侧屈有效且安全的体现是跪式的门闩式,但是极易和三角伸展式混淆,实际上三角伸展式的脊柱依旧在原始的中轴位置,只是拉长了脊柱侧面的结缔组织,所以如果要利用三角伸展式改善脊柱侧屈功能,可以缩短两脚间的距离或直接并脚站立。此外要提到的是头碰膝扭转前屈伸展坐式,这一体式不仅有脊柱的侧屈,还有脊柱的回旋。因而在脊柱侧屈体式练习时,应注意保证脊柱两侧完成相同的时间和强度,以确保脊柱两侧肌肉及肌肉附着点力量、柔韧性的协调平衡(详见下图)。

3、脊柱回旋体式:

AS患者的脊柱随着病程发展,由早期的椎间盘纤维环浅层炎症,到逐渐骨化,形成骨桥,直至脊柱完全融合。如果最终完全融合,则患者无法正常转身,但在炎症发展进程中适当地进行药物和体育康复干预,可减缓或控制发展的速度,而且在炎症较轻的早期是完全可以纠正的,所以在AS的早期、非急性期进行脊柱的体育康复,是非常有必要的。

AS患者练习脊柱回旋体式,脊柱往往会感觉到类似骨刺状的阻碍,应尝试克服这种不适,因为此时骨桥正在形成,必须忍痛强制破坏。脊柱回旋体式以仰卧式的腹部扭转式和坐式的半鱼王式最为有效和稳妥,腹部扭转式应尽量保持脊柱的纵向伸展,以确保整个脊柱的均匀扭转;半鱼王式根据手臂支撑位置的不同决定了难易程度,如果没有手臂支撑,脊柱的回旋则更强烈,其手臂支撑只是为了稳定性,当然也可根据场地设施选择在座椅上简易完成,使练习常态化。此外,站式的旋转三角式旋转侧角式要求身体的稳定和平衡能力更高,如果有一定控制能力或练习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尝试(详见下图)。

四、结论及建议

体育康复的运动方法包括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主动活动、抗阻活动以及牵张运动,瑜伽体式更多的存在于主动活动之中。这也正符合AS患者练习瑜伽时最重要的原则——量力而行,自主有意识地控制练习,逐渐摆脱关节、肌肉、韧带等因为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各种痛苦和困扰,随后达到身体的协调平衡,才可进入下一高阶的体式。如果这种矛盾和冲突持续不消,还可选择降阶的体式,直至达到身体的协调平衡。因而,瑜伽所有的体式练习都基于自身能够及时控制的主动活动。

瑜伽体式作为一种体育康复手段并不是单独应用,而是在配合药物治疗的非急性期,或者配合术后的康复训练时选用。首次接触瑜伽或练习时间尚短的患者一定要在专业瑜伽师的指导和辅助下练习,防止不安全动作和运动损伤的出现。瑜伽体式练习的时间和难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阶的体式逐渐稳步进入到高阶,而且单次的练习同样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此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较为安全的瑜伽体式对AS患者脊柱运动功能的积极影响,重点在于提升其运动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恢复身体机能、改善生活质量,而对于瑜伽的呼吸和冥想部分则没有更多涉及,今后还有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学者共同关注探讨。

本文作者为成都师范学院体育系雷萍,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健身保健。

参考文献:

[1] 孙茂淑, 马桂彦. 运动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5): 28-31.

[2] 孔凡, 袁锋, 王美春. 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2(2): 145-146.

[3] 林敏. 生活瑜伽[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 7.

[4] 崇玉萍, 陈香仙, 薛才宽. 瑜伽对颈型颈椎病康复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2): 72.

[5] 莱斯利·卡米诺夫, 著. 王启荣, 刘晔, 译. 瑜伽解剖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8: 19.

文章标签 :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