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探析
本研究共收集126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服用的中药方剂共255首,并对患者的基本特征、中医证型、中药处方的用药味数及用药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于探析当前中医药治疗AS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AS患者用药频次最多的5类中药依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用药频次最多的5种中药依次是杜仲、红花、桃仁、甘草、丹参。由此可见,AS的中医药治疗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祛风湿、强筋骨为主,并配以其他药物辨证施治,临证加减,体现了中医学的精髓。
正文
強直性脊柱炎(AS)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骶髂关节是本病最早累及的部位,而典型的晚期表现是出现脊柱椎体方形变及韧带钙化,最终导致脊柱竹节样病变,若不及时诊治可发生脊柱强直和关节严重畸形[2]。临床上AS的西医诊断按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分类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临床上西医治疗AS主要采用免疫抑制药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醋酸泼尼松等,以及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但上述药物可能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5],或治疗费用昂贵。我院遵循“从脾论治”原则[6]应用中药治疗AS,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笔者将我院收治的126例AS患者服用的中药方剂共255首,以及患者的基本特征、中医证型、中药处方的用药味数及用药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于探析当前中医药治疗AS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今后AS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一、患者基本特征
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AS患者共12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97例,女29例;年龄19~67岁,平均37.3岁。
二、统计方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将我院收治的126例AS患者服用的中药方剂共255首,以及患者的基本特征、中医证型、中药处方的用药味数及用药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当前中医药治疗AS的用药规律,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AS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我院收治的126例AS患者主要为男性,男女比例约为3:1,与既往文献[7]报道观点一致。从患者的年龄可以看出,AS患者平均年龄为37岁左右,且以20~40岁患者的分布最多,这与《内科学》描述的发病年龄一致。既往研究[8]表明,临床上AS患者一般40岁后发病率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弱。但本研究统计显示,40~50岁的AS患者仍较多,而50岁后AS患者数量明显减少,这可能与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疾病致病基因衍变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详见表1)。
2、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目前AS的中医病名规范为“大偻”,本次统计的AS患者所属中医证型主要有四种:肝肾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湿热证、肾虚督寒证,这四种AS中医证型所含病例情况(详见表2)。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痰瘀互结证病例数最多,肾虚督寒证病例数相对最少。中医学认为,风、寒、湿、痰、热等邪毒[9-10]乘虚侵袭人体,阻滞经脉、骨节是AS发病的诱因,也可加重其病情。而中医的“痰”定义较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痰;另一种是“无形之痰”,即现代医学的脂肪、黏液等,具有污秽、黏滞、稠厚的特征,是聚积在人体内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AS因“痰”引起的最多,因此痰瘀互结证占比最多。
3、AS中药处方的用药味数:
126例AS患者共服用中药方剂255首,依据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AS中药处方中出现的中药名称、功能予以统一,如蛇舌草统一为白花蛇舌草、全虫统一为全蝎等,并参照《临床中药学》中的规范类型[11]将AS中药处方中的用药分为17类(详见表3)。
126例AS患者的中药处方中,用药味数最多的5类中药依次是清热药(17味)、补虚药(17味)、祛风湿药(14味)、活血化瘀药(10味)、利水渗湿药(8味)。其原因在于AS的中医发病因素[12]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外因,主要由风、寒、湿、痰、热等引发;另一类为内因,指患者本身正气不足。一般来说,针对这两类因素引起的疾病,治疗原则应以扶正、祛寒、清热、除湿、活血行气为主,这与AS用药味数最多的5类中药的功效是基本一致的,也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4、AS中药处方的用药频次:
126例AS患者的中药处方中,用药频次最多的5类中药依次是活血化瘀药(942次)、补虚药(788次)、祛风湿药(693次)、利水渗湿药(425次)、清热药(301次)。
①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有红花、桃仁、鸡血藤、丹参、川芎。其中红花、桃仁是常用药对,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功效。鸡血藤具有活血补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在风湿科疾病中使用的较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具有扩张血管、促进造血、镇痛、抗病毒等药理作用[13]。中医学认为,痹者闭也,血脉闭塞不通也,不通则痛,而活血化瘀药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的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引起的大偻,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AS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4]。
②补虚药:
补虚药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有杜仲、续断、甘草、山药、白术、当归。其中杜仲、续断为治疗肝肾亏虚证的必备中药,主要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杜仲、续断均可调节骨代谢,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密度,有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而AS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补虚药可以明显增强其腰背关节骨质。甘草调和诸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AS患者西医治疗常用免疫抑制剂,故甘草与西药联用时,可有协同增效之功。山药、白术均为补脾药,刘健[15]认为风湿病的治疗应以健脾为主。当归具有活血养血的功效,可抗贫血、抗炎、增强免疫。
③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有狗脊、桑寄生、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狗脊主要有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风湿痹证,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16],可应用于AS的治疗[17]。桑寄生主要有祛风湿、补肝肾功效。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等为祛风湿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均具有良好的抗风湿、免疫抑制作用,临床治疗AS有良好的疗效[18]。
④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有茯苓、薏苡仁。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同时具有利尿、增强免疫、镇静、抗菌等药理作用,有研究表明茯苓可用于风湿骨病的治疗[19]。薏苡仁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渗湿、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对AS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等都有影响[20]。
⑤清热药:
清热药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柏、土茯苓、青蒿、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是治疗AS的经典药对,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功效,两药相须为用,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对湿、热引起的AS疗效较佳[21]。上述清热药中以清热解毒药味数最多,中医认为大偻的致病因素有“毒”的存在,即指现代医学中处于病情活动期的AS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方剂中加入清热解毒药,则可对抗患者体内的炎症指标成分[22]。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AS患者的基本特征、中医证型、中药处方的用药味数及用药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AS患者50岁以下的发病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降低,由于研究的局限性,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AS患者用药味数最多的5类中药依次是清热药(17味)、补虚药(17味)、祛风湿药(14味)、活血化瘀药(10味)、利水渗湿药(8味),这一结果与AS的中医发病诱因密切相关,也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③AS患者用药频次最多的5类中药依次是活血化瘀药(942次)、补虚药(788次)、祛风湿药(693次)、利水渗湿药(425次)、清热药(301次),用药频次最多的5种中药依次是杜仲、红花、桃仁、甘草、丹参,由此可见AS的中医药治疗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祛风湿、强筋骨为主,并配以其他药物辨证施治,临证加减,体现了中医学的精髓。
通过上述总结分析,为我院风湿科应用中医药治疗AS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但因笔者的专业局限性,以及统计样本的有限性,未针对上述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实为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许甜甜、沈炳香、李向阳,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晋霞、万磊。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822.
[2] Majumder AK, Roy R, Sitaula RK, et al. Retinal Vasculitis in a Patient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rare Association[J]. Nepal J Ophthalmol, 2018, 10(19): 86-89.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0, 14(8): 557-55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04.
[5] Nazeri S, Jamshidi AR, Mahmoudi M, et al.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uluronic acid (G2013)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arallel Clinical Trial[J]. Pharmacol Rep, 2019, 71(3): 393-398.
[6] 汪洋, 谢志军, 邵铁娟, 等. 从脾论治强直性脊柱炎[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2): 389-391.
[7] Wei JC, Baeten D, Sieper 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cukinumab in Asian patients with activ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52‐week pooled results from two phase 3 studies[J]. Int J Rheum Dis, 2017, 20(5): 589-596.
[8] 辛利紅. 2p15区域候选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中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9] 谈冰, 刘健, 章平衡, 等. 刘健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经验[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 18(5): 526-528.
[10] 盛长健, 刘健.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治[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 21(2): 177-179.
[11] 周祯祥, 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第10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2] 陈伯胜, 王海东, 金芳梅. 强直性脊柱炎中药治疗现状[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2(6): 90-92.
[13] 杨波. 基于关联规则名中医李堪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施药特点的数据分析[D]. 西安: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8.
[14] 马晓娟, 刘宏潇, 付娇. 活血化瘀法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应用概况[J]. 中医药导报, 2012, 18(6): 89-91.
[15] 周巧, 刘健, 忻凌, 等.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健脾类中药对骨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7, 28(4): 1005-1007.
[16] 时圣明, 袁永兵, 兰新新, 等. 狗脊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宄进展[J]. 药物评价与研究, 2016, 39(3): 489-492.
[17] 宋青坡, 潘富伟.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用药分析[J]. 中医学报, 2015, 30(6): 901-904.
[18] 姜楠, 冯兴华, 王冬峰, 等. 冯兴华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分析[J]. 吉林中医药, 2012, 32(5): 510-512.
[19] 李向阳, 许甜甜, 沈炳香, 等. 我院含茯苓中药处方临床使用情况分析[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7, 31(1): 74-76.
[20] 叶文芳, 刘健, 万磊, 等. 新风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及血清免疫球蛋白亚型、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噬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36(3): 310-312.
[21] 方妍妍, 刘健, 万磊, 等. 健脾化湿清热通络药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影响的数据挖掘[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8, 21(2): 210-212.
[22] 黄旦, 刘健, 忻凌,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健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研究[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 6(7): 38-40.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