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使用依那西普(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3年随诊报告

患者男,24岁,主因双髋部疼痛6个月,于2006年4月至我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髋部疼痛,伴晨僵,活动后好转,休息后不减轻;同时伴腰骶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偶有双膝关节、足跟部疼痛;患者无外伤史,无发热、皮疹,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无阳性体征,胸廓活动度正常,胸肋关节无压痛,腰骶部压痛,双侧4字试验阳性,双膝关节无肿胀及压痛,浮髌试验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沉106mm/h,C反应蛋白147mg/L,HLA-B27阳性,ANA、抗ds-DNA、抗ENA均阴性,IgM、IgG均升高。

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面硬化,可见虫蚀样改变;骨盆X线平片示双髋关节未见异常。

诊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S)。

治疗: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双氯芬酸钠口服,1周后患者症状无改善;又先后应用甲强龙4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双重血浆置换2次,患者症状及炎性指标均无改善,而肝功能出现异常,谷丙转氨酶352U/L,谷草转氨酶265U/L,考虑为甲氨蝶呤或柳氮磺吡啶所致,遂停用以上所有治疗方案。

经患者同意,治疗方案改为依那西普(益赛普)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25mg,4天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周后复查血沉15mm/h,C反应蛋白7mg/L,血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2个月后患者因经济原因将益赛普减量,改为皮下注射每月1次,每次25mg,并每2个月复查1次,偶有转氨酶轻度升高,经保肝治疗正常,无其他不良反应。

1年后,患者于2007年6月自行将益赛普减量,改为皮下注射每3个月1次,每次25mg,并每3个月复查1次;2009年底患者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均处于正常范围。

讨论

目前大多数风湿免疫病的治疗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治疗,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往往是有限的,且因人而异。此外,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短期内可迅速清除体内炎性物质,但没有后续的治疗病情会很快复发。本例AS患者通过上述治疗方案均无明显效果,最终采取生物制剂注射治疗。

抗风湿类生物制剂可选择性地针对人体免疫系统中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或分子进行干预而达到治疗目的[1]。其中,依那西普是治疗AS十分有效的药物,但由于其价格较高,患者往往因经济原因而导致长期用药的依从性较差[2-3]。目前注射用依那西普临床有多种制剂,通用名均为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包括进口的恩利与国产的益赛普、强克、安佰诺等,多与其他二线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联合应用治疗AS[4]。

我院此次单独使用益赛普治疗本例AS患者。临床上益赛普的正常推荐剂量为50mg/周,连用3个月后,改为25mg/周再连用6个月,并要求与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慢作用抗风湿药合用[5]。既往报道中单独使用益赛普治疗AS的病例并不多见。

本例AS患者因常规药物疗效不佳,且伴有较严重不良反应,被迫采用单独使用益赛普治疗AS,又因经济原因过早减量,并将注射间隔期拉长至3个月,然而病情一直稳定,历时3年不复发,较为罕见。通过本例报道得到启示,益赛普的使用要个体化,既要兼顾经济,又要保证疗效。

附表:部分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生物制剂上市情况

本文作者为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淑华。

参考文献:

[1] 吴东海, 王国春. 风湿病的生物治疗[J]. 临床风湿病学, 2008, 5: 190-197.

[2] 郝慧琴, 黄烽, 唐捷, 等. 不同剂量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比较[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7, 11: 202-205.

[3] 黄烽, 邓小虎, 张亚美, 等. 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8, 12: 314-320.

[4] 张奉春, 张烜.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治疗[J]. 协和风湿免疫病答疑, 2009, 3: 143-145.

[5] 赵伟, 黄烽.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新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2, 7: 485-487.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