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关节弹响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关节弹响是许多人熟知的现象,通常并不被人注意,但关节病患者却常把它作为主诉之一。医生们一般多把它解释为关节面或肌健的摩擦,而推拿医生们却常要深究其理,有时把它作为手法的追求,认为是关节复位的标志,也有人提出故意使关节弹响有害无益。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关节弹响?它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如何?笔者认为关节弹响是一种复杂现象,它可被划分为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截然不同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关节弹响两类,本文将着重就生理性关节弹响的特点、鉴别、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提出若干浅见。

一、生理性与病理性关节弹响的特点

生理性关节弹响是来自关节腔内的清脆、单一、无痛的爆裂样音响声。正常成人的关节在处于一定时间的静止状态后,如果受到突然的牵拉或屈折,常会发出清脆的爆裂样音响声。例如当人体静止一定时间后突然挺胸、耸肩、张口、伸肢、扭转或侧屈躯干时,四肢、颞颌、脊椎关节常“啪啪”做响。这种弹响也可故意产生,例如在压折手指时。推拿医生们可用特殊的手法使胸锁、肘、腕、掌、指、膝、踝、跟、趾以及颈、胸、腰椎等关节发生弹响,以达到松筋、活络、解痉、减压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企图使这种弹响连续紧接着重复发生,则是不可能的。必须使关节静止一定时间后才可重新发生,这就是生理性关节弹响。这种关节弹响常见于关节发育的成熟期,幼年不发生,青少儿期少见或弹响声较为顿弱,中青年期多见,老年则逐渐减少。

病理性关节弹响则是由于关节的损伤、疾病或结构的变异,致使滑膜粗糙,关节囊、韧带松弛,肌腱增生或腱鞘狭窄,关节盘破裂,关节软骨脱落等引发,在运动时就会因上述组织的摩擦而产生弹响。病理性关节弹响可根据不同的病因与病理分为骨原性、滑膜原性、肌腱原性等多种,其响声可以是清脆的、沉闷的或磨砂样的,多数伴有疼痛或不适感,并且都是可以连续发生的。

二、生理性与病理性关节弹响的鉴别

从上述两类关节弹响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生理性关节弹响区别于病理性关节弹响之处主要在于:

生理性关节弹响只发生在关节受到突然的牵拉或屈折时;

生理性关节弹响发生前,关节必须有一定时间的静止期;

生理性关节弹响的音响声清脆、单一、不重复;

生理性关节弹响不伴有疼痛或不适感,弹响后常有轻松感。

以上是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关节弹响的关键点,如果弹响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点,则属于病理性关节弹响。

三、生理性关节弹响的发生机理

弹响来自关节腔,关节腔是一个密闭腔,腔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通常称为负压,它使相对应的关节面互相紧密贴附,加之其中滑液的填充,通常是一个潜在腔。腔内负压是关节的稳定因素,滑液则是关节的灵活因素。当关节静止时,稳定因素占优势,灵活因素相对减弱,负压形成一个中心区或称为谷区,谷区内压力最低,谷区之外则压力较高。

当关节受到突然的牵拉或屈折(实际上是杠杆力的牵拉)时,瞬间拉力超过腔内的负压力,腔内静态平衡突然被打破,出现一个暂时的明显腔。在明显腔内,压力进一步急剧下降,明显腔周围的气体迅速向明显腔扩散,由于这种相对应关节面的突然分离以及周围气体迅速向明显腔扩散的共同作用,进而使腔内发出清脆的弹响声。

这种弹响声实际上是关节腔内气体扩散波的振动声。关节腔内气体扩散的结果使腔内的压力趋于均衡,谷区消失,滑液泌散增加,关节的灵活性也增加。这种变化可被视为关节内平衡态的转变,即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转变,这种平衡态的转变是使肌肉协调舒缩以完成随意运动的条件。因此,也可将这种弹响理解为关节内平衡态转变的特殊形式——突变的表现。

四、生理性关节弹响的临床意义

理解了生理性关节弹响的上述实质,有助于增进对关节弹响这类临床现象的总体认识。并非所有的关节弹响都是病理性的,实施推拿手法时发生的关节弹响也并非都是关节复位的标志。

关节弹响发生后,关节的灵活性增加。反之,如果关节的灵活性长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将会导致关节的功能减损和结构退化。因此,使关节适度的发生弹响是有益无害的。

生理性关节弹响发生的瞬间,关节囊受到有效的牵拉,滑膜皱折得以伸展,关节腔内的压力发生变化,这些作用使关节周围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得到刺激,从而使血液循环加强,滑液泌散增加,有助于解痉、消炎、剥离粘连和解除嵌顿。所以在推拿时诱发关节弹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