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小萍循经辨证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析
1987年焦树德教授提出将“大偻”作为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的中医病名,并将“大偻”分为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痹阻肢节证、邪及肝肺证四型进行辨证论治[1]。而“大偻”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阎小萍教授在继承其恩师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强直性脊柱炎(大偻)的辨证分型不断完善发展,将其分为肾虚督寒、邪郁化热、邪痹肢节、邪及肝肺、湿热伤肾、缓解稳定六种证型论治[2-6]。
一、循经辨证的内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灵枢·海论》称其“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各种致病因素使有关经络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其循行、联系部位如脏腑、五官、九窍、四肢、筋肉、皮肤等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即经络病候。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根据体表的某一部位所出现的疼痛等症状,便可以明确其为某经、某脏和某腑的病变。正如《灵枢·卫气篇》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灵枢·官能篇》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有学者对某些疾病的经络辨证定量化也做了探索,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均有腰背疼痛,抓住这一主症,围绕其兼症,选择与之有关的肾经、膀胱经、肝经、脾经进行经络辨证,通过对这些客观的指标参数定量化探索,提出了骨质疏松症属肾经和膀胱经病证[7],说明对专病做深入细致的经络辨证量化研究更有利于其辨证论治。
二、AS临床表现与经络循行部位的关系
AS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有的患者感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据报道,我国患者中大约45%的患者是从外周关节开始发病,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非对称性、少数关节或单关节及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AS患者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且94%的髋部症状起始于发病后的前5年内。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末端病在本病中常见。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一般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可致视力障碍[8]。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肾虚寒湿深侵,肾气不足,督脉失养,脊骨受损而致本病。诸多经脉与肾督相通[9-10],正如《诸病源候论·腰痛不得俯仰候》所说:“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于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AS的证候表现主要是腰、尻(骶)、脊背及胯骨、臀部的疼痛、僵硬和活动不利,并牵及鼠溪部、耻骨联合及坐骨结节等部位。这些部位为众多经脉循行所经之域,故AS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又与这些循行于此的诸经脉(肝、脾、肺、心、胃、肠和膀胱等)是密切关联的。综观上述可以看出,一脏、一经发生病变,他脏他经均可受累,这也是导致AS病情复杂、病程冗长、 缠绵难愈及合并症较多的缘故。
所以阎小萍教授认为,应循其病症发生部位来判断病在何经何脏何腑,首先切中脏腑经络病机,再根据药物固有的归经属性来循经选药,使药到病所,获取良效。如腰尻与足跟为肾与膀胱经循行部位;脊柱及背部为督脉与膀胱经循行部位;鼠溪部与耻骨联合为肝经循行部位;胯骨、臀部、坐骨结节和下肢外侧为胆经循行部位;胸胁部属肝肺经;目赤肿痛亦属肝肺经受累所致。
三、AS的辨证分型
阎小萍教授主张将AS进行下列分型论治,既符合该病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又明确了病邪性质和脏腑经络所属,条理清晰,指导用药取穴,每每得心应手,效如桴鼓[11-12]。
1、肾虚督寒证:
本证候临床颇为多见,尤其是久居寒冷之地的人。其证候特点为腰臀胯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兼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尺弱。
2、邪郁化热证:
本证候系寒湿之邪入侵或从阳化热,或郁久热生所致,多见于AS的活动期或病程过长、久服过服温热辛燥之品者。其证候特点为腰骶臀胯僵痛、困重,甚则牵及脊项,无明显畏寒喜暖,反喜凉爽,伴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急躁易怒,发热或午后低热,纳呆倦怠,大便千,小便黄,舌偏红、舌苔黄白相兼少津,脉多沉弦细数、尺脉弱小。
3、湿热伤肾证:
本证候多见于久居湿热之域或于潮湿闷热环境中长期工作的人群,肾虚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而伤肾督所致。其证候特点为腰臀胯酸痛沉僵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粘腻或口干渴而不欲饮,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脉滑细或滑数。
4、邪痹肢节证:
本证候见于以外周关节病变为首发或为主要伴见症状的AS患者,尤其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为多见。其证候特点为病变初期表现为髋、膝、踝、上肢、趾及足跟等关节疼痛,晨僵,兼见腰脊颈僵痛不舒、活动不能,或除腰脊胯尻疼痛外,并可累及以下肢为主的大关节疼痛肿胀,伴见倦怠乏力,纳谷欠馨等。痛处多见畏寒喜暖,亦有无明显畏寒,反喜凉爽、发热者。舌淡红暗、苔白,脉沉弦或沉细弦。
5、邪及肝肺证:
本证候多见于伴见胸胁疼痛、呼吸受限且累及胸锁、胸肋和脊肋等关节,以及腹股沟部位疼痛为主的患者。其证候特点为腰背疼痛,心烦易怒,锁骨、胸胁等疼痛或伴有压痛,或伴有胸闷、气短、咳嗽、气喘等,或伴有腹股沟处疼痛,或伴双目干涩疼痛、发痒,大便或干或稀,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多为沉弦。
6、缓解稳定证:
其证候特点为经治疗后腰、脊、胸、颈及关节等疼痛、僵硬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无发热,化验无特殊[5]。
四、归经用药与循经辨证取药
“药物归经”与“循经取穴”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中的经典应用[13-15]。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临床用药谴方时,要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除斟酌选择相应性、味外,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归经,以增强该方剂的定向性、定位性,提高整个方剂的选择性作用,药病相得才能收取捷效[16-17]。正如徐灵胎所言:“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否则便如徐灵胎所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乏,必无捷效”。
如“以脏补脏”疗法是利用动物种属间器官的形似名同,在维持有机体生命活动上的生理功能相同,更主要的是尽管种属有差异,但组成相同器官的蛋白质分子等的生化结构具有相似性,所以这些器官的组成成分进入体内就更容易被相同器官吸收和利用[18]。《珍珠囊》书中还列举了各经的引经报使药,其中有桔梗、葱白、陈皮、川芎、细辛、牛膝等。历代医家治病对通络也十分重视,清代韦协梦在《医论十三篇》说:“治病以利气为先,用药以通络为主。盖人之经络不通,则传输不捷,药不能尽其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提出用辛香通络药治疗常见病,针灸治疗中的循经取穴包括辨证取穴、远近配穴、表里经配穴和左右配穴等多种方法。
阎小萍教授认为,循经辨证取药是脏腑经络辨证与药物归经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对药物归经的进一步细化和灵活运用。药物因能够治疗某经某脏的疾病或症状而具备其归经属性,我们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先辨证定其病位属何经何脏何腑,再选择具备该经归经属性的药物。关键在于切中脏腑经络病机,即可选取该经药物而施有效的治疗。
五、脏腑经络辨证在AS分型论治中的应用
以往AS的辨证分型,多着眼于病邪的寒热性质和证候兼夹,是几乎普遍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辨证方法,难以体现AS疾病的特殊性。阎小萍教授传承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AS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结合中医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将AS的分型论治完善为上述六型,并在应用六型论治中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阎小萍教授精于脏腑经络基础理论,在AS的诊治中独擅循经辨证,临证用药取穴,每收神效。略举一二,可见一斑:如治疗肾虚督寒证,于补肾强督中不忘加羌独活、防风走肾督膀胱经,驱除脊背风湿之邪,兼顾表里经络之通畅。邪痹肢节证且外周关节表现突出者,加藤类药物以通达四肢,祛风止痛。邪及肝肺证治宜燮理肝肺、通经活络、气血分走,如胸痛随证加青陈皮、苏梗、杏仁、郁金等;目赤者加霜桑叶、白菊花、炒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潼白蒺藜等;腹股沟疼痛属肝经受累,加炒川楝子、香附、潼白蒺藜、川芎等;臀深处痛牵及下肢外侧者属胆经受累,加柴胡、炒黄芩、桑枝、制延胡索等。AS以男性少年儿童发病较多,兼见皮肤红色丘疹者每用连翘以清心经郁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也。阎小萍教授不但灵活运用循经辨证指导归经用药,针灸取穴则主张远道取穴与近道取穴相结合,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扶正祛邪,以达邪祛正安之目的,如“条口透承山”治疗AS肩背痛、抬举受限等症状。
六、小结
综上所述,阎小萍教授倡导的AS六型论治,来源于对AS复杂的临床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的精确分析,集脏腑经络辨证于一体,便于同道把握应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该分型法也集中体现了阎小萍教授于补肾强督中不忘循经辨证、通经活络治疗AS的学术思想。
阎小萍(1945-今),国家级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第四、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复发性风湿症等多种疑难风湿病。先后承担科研课题1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论著10余部。并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骨质疏松大会等奖励10余项。主编出版了《强直性脊柱炎》、《焦树德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综论》、《焦树德临证百按》、《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合理用药296问》等著作7部。
本文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主任医师张英泽、王昊。
参考文献:
[1] 焦树德. 中医内科[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88-400.
[2] 阎小萍, 王昊, 孔维萍. 强直性脊柱炎与大偻[J]. 中国医药学报, 2002, 17(10): 612-614.
[3] 阎小萍. 焦树德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综论[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29-33.
[4] 焦树德, 阎小萍整理.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上)[J]. 江苏中医药, 2003, 24(1): 1-3.
[5] 焦树德, 阎小萍整理.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下)[J]. 江苏中医药. 2003, 24(2): 1-3.
[6] 阎小萍. 强直性脊柱炎[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23-36.
[7] 武密山, 李恩. 骨质疏松与经络辨证的流行病学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0(3): 165.
[8]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10): 641-644.
[9] 焦顺发. 正”督脉”之位[J]. 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3(11): 4.
[10] 李佩芳, 陈幸生. 临证妙用督脉[J]. 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3): 3-4.
[11] 欧阳波, 焦树德. 补肾强督法治疗大偻(强制性脊柱炎)47例分析[J]. 中医药学刊, 2003, 21(3): 462-463.
[12] 王建明, 阎小萍. 壮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初步评价[J]. 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9(3): 150-152.
[13] 沈晓明, 石学敏. 经络辨证刍议[J]. 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8): 3-5.
[14] 陈金亮, 杨晓黎.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10(10): 1-2.
[15] 杨中, 李洁. 络脉在中医中的运用[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6(5): 15-16.
[16] 吴永健. 试述中药归经理论在临床的应用[J]. 四川中医, 2001, 19(7): 21-22.
[17] 姜晓东, 程茂雨. 药引在方剂中的组方意义和作用[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0, 12(5): 448-449.
[18] 陈以国, 成泽东. 论以脏补脏疗法与中药归经[J]. 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9): 733-734.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