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类风湿因子化验答疑
许多人,包括医务工作者常将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混同为一个病,称强直性脊柱炎为类风湿关节炎中轴型或类风湿脊柱炎,这是完全错误的概念。196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废弃了“类风湿脊柱炎”病名而选用强直性脊柱炎。许多研究证明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不是同一个疾病,因为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一点便是:类风湿因子在强直性脊柱炎多为阴性,而在类风湿关节炎多为阳性。那么许多强友要问:什么是类风湿因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不要检查类风湿因子?如果检查,意义何在?
类风湿因子是什么?
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可与IgG Fc段结合。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
上图为类风湿因子结构示意图。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何在?
类风湿因子(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也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所独有,也并非每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都是阳性,故临床诊断应该相结合其他方面信息方可。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不要检查类风湿因子?
上文讲过,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免疫球蛋白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据流行病学调查,血清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在正常人约为3~5%,在60岁以上的正常老年人可达10%,且滴度均较低,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阳性率高达60%~90%,且滴度通常较高。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同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即类风湿因子阴性有利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但不等于类风湿因子阴性的关节炎必定是强直性脊柱炎。
因此,类风湿因子不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常规检查,只有当患者有对称性小关节受累时,应警惕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做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注意,同时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两种疾病的患者并不多,但确实可以合并存在。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